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国际标本馆代码PE)的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197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植物所)14名从事植物分类工作的科技人员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华国锋、谷牧等写信,请求批准兴建国家植物标本馆大楼,得到多位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亲笔批示。1983年底,标本馆大楼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内落成,于次年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经过几代分类学家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积累丰富的馆藏标本和科考资料,保藏条件、工作环境、管理水平上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截止2021年12月,馆藏植物标本约295万份,其中腊叶标本280万、种子标本8万号、化石标本7万号,包括模式标本2.1万余份,涵盖1万多个分类群,是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也是研究亚洲植物的最重要的植物馆之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标本馆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在对外交流、标本国际交换等方面已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标本馆建立了业务联系,收集了来自世界上14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标本约30万份,为多个国家培养了分类学人才。
2019年6月,经科技部和财政部批准,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全国17家单位和原“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即 NSII)的植物、教学、保护区和极地子平台等4个子平台共同组建了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作为主体馆负责资源库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截至2021年,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收藏植物腊叶标本约1100万号,建有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植物DNA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等。图像库收藏植物图片864万幅,涉及约499科5,555属4.2万余种;DNA库保存植物DNA材料25.2万余份,涉及424科6,504属48,253种,覆盖85%的中国维管植物;数字标本馆收集数字化标本资源1,091万份,覆盖本领域同类资源50%以上,收集文献10万份、视频和3D影像资料2,884份,建成与标本有关的专题240个,在线共享数据库近百个,规模和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主要功能:
(1) 提供实体标本的查阅、标本数据和图片的在线浏览和检索等;
(2) 提供植物物种信息批量处理服务,开展科技部项目标本数据汇交;
(3) 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植物物种鉴定等服务;
(4) 进行国内外分类学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