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成果之一-——植物专著性研究与标本信息数据库建设
完成人:洪德元、张宪春、朱相云、陈又生、李良千、贾渝、王士俊、李振宇、金效华、王锦秀、高天刚、陈文俐
广义的分类学包括分类、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传统的分类学自林奈1753年发表《植物种志》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是通过对植物标本的采集、观察和比较这种传统方法,对复杂多样的植物世界进行分类、定名和描述的科学。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分类学已经成为一门无限综合的学科,而且仍然是其他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内容。
本实验室的前身(中科院植物所分类室、院开放实验室)在分类学领域有着相当深厚的积累,完成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检索表”与“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于1987和1993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我所为主完成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又于200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上世纪末,由于评估系统和经费资助等原因,分类学研究队伍严重萎缩。通过10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特别支持项目的扶持,以及本实验室对研究组的调整和经费上的支持,目前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机构相比,我室分类学研究队伍已经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目前本实验室发起和组织的国际合作项目“《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研”得到了英国、日本、美国、印度、尼泊尔、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植物分类学机构的大力支持,吸收了中国科学院8个所(园)和25所大学100多名优秀中青年植物分类学家参与。
2006-2010年间出版专著22部,其中主编17部,参编5部;发表论文151篇,其中95篇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70篇。
世界性分类学专著研究:考察了世界牡丹、芍药分布的几乎所有地点,查阅了全世界65个标本馆的标本,对几乎全部模式标本进行了考证,并应用统计方法对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全世界野生牡丹、芍药的分类进行了全面修订。这一专著以全英文由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出版社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联合出版。该分类学专著很好地解决了物种的分类和命名问题,结合细胞染色体以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种间关系和进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物种的划分和物种概念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物种概念。此书出版之后很快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被推举为研究牡丹和芍药植物的必备参考,利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许多疑难物种的分类问题。
国家与区域性植物分类研究:2006-2010年间出版了全部25卷Flora of China 的9卷(洪德元院士为执行主编),包括桔梗科、辣木科、川续断科、败酱科、堇菜科、槭树科、仙人掌科,以及豆科、禾本科和兰科的部分属。例如,对中国堇菜科植物的分类进行了全面修订,将85个学名处理为异名,对58个根据中国标本发表而在《中国植物志》被遗漏的物种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美方主编Peter Raven等国际学者的赞扬。此外,完成出版了Legumes of China、《中国高等植物》、《中国煤核植物》、《中国化石蕨类植物》、《峨眉山植物》和《高黎贡山原生兰科植物》等专著。
我国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特有类群众多。特有类群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历来受到植物分类学家的重视。我们对东亚高等植物的一些特有属,如苔藓植物的小蔓藓属、蕨类的中国蕨属和瓦韦属、菊科的虾须草属以及兰科的槽舌兰属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分类地位、种间关系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大量古籍文献的考证,揭示了茄子果实形状、大小和味道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驯化过程。
标本信息数据库建设:对甘肃白水江流域、长江三峡地区、秦巴山区、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等地进行了深入野外考察,采集17万号32万份重要植物标本以及大量的活体材料和DNA分析样品;在数字化植物标本馆中,新增逾89万份标本和78万帧图像信息;建立了包含65万幅图片的植物图像库,涵盖1.6万种植物(隶属于312科,3269属,占中国高等植物的二分之一)。上述信息库建设为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附件下载:
位于北京西部香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我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