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葛颂

  • 职称:研究员
  • 出生地:江西省九江市
  • 出生年月:1961年12月
  • 部门: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课题组:居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组
  • 职务:

课题组网页(English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在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和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进行访问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中国委员会委员等。目前担任学术期刊BMC Evol Biol,Conser Genet 和 J Syst Evol 和《西北植物学报》副主编以及Biol Letters,《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迄今发表论著21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122篇),包括发表在Nature Biotech, Nature Commun, PNAS, Genome Biol, Curr Opin Plant Biol, Mol Biol Evol, Mol Ecol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已培养硕士和博士25名;正在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4名。 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主要研究内容: 
 1. 植物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证据探讨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善类群的分类系统;同时以特定植物类群为材料,探讨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进化规律和机制。研究的类群涉及稻属(Oryza)、沙参属(Adenopnora)、乌头属(Aconitum)、沙棘属(Hippophae)和葱属(Allium)等。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禾本科稻族和稻属的起源、分化和生物地理格局,栽培稻的起源和扩散;同时以稻属为模式探讨水稻特定功能基因的起源和进化。 
 2. 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多倍体进化 
  采用常规的移栽、人工杂交、细胞学和群体统计等手段,结合各种分子标记技术,探讨植物物种形成的式样和机制,以及多倍体的起源和进化。涉及的类群包括稻属(Oryza)、沙参属(Adenopnora)、乌头属(Aconitum)、绵枣属(Scilla)等。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野生稻的物种形成和适应性机制,稻属异缘多倍体的起源和网状进化式样。目前主要从基因组结构水平和基因表达角度探讨稻属近缘种的物种形成和生态适应机制。 
  3. 植物群体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allozyme, RAPDs, ISSRs, SSRs等)和DNA序列数据探讨植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植物的交配系统和生殖方式(克隆性)及其进化意义;采用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遗传学特点,揭示植物濒危的机制,并探讨植物保护和利用的基本策略。研究的主要类群包括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裂叶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和兰花(Orichids)等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以及野生稻、马尾松(P. masoniana)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等重要林木和作物近缘种。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珍惜濒危植物银杉、兰花和野生稻等类群。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 邮政编码:100093
  • 电 话:(86)-010-62836097
  • 传 真:(86)-010-62590843
  • 电子邮件:gesong@ibcas.ac.cn

位于北京西部香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我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ICP备16067583号-12 网站管理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香山南辛村20号
  • 邮编:100093
  • 电话:010-6283 6086
  • 传真:010-6283 6095
  • 电邮:lseb@ibcas.ac.cn

语言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