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委重大项目“禾本科植物的适应性辐射及其进化机制”通过验收

2014-06-25

6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组织专家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葛颂研究员主持的“禾本科植物的适应性辐射及其进化机制”重大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由北京大学顾红雅教授担任,成员包括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郭延平教授、浙江大学傅承新教授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杜生明、生命科学一处处长温明章出席了验收会,植物所科研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项目负责人葛颂和4位课题负责人(中科院植物所王宇飞、中科院植物所葛颂、东北师范大学刘宝、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郭振华)分别进行了项目和课题结题汇报。该项目利用比较形态学、分子系统学、进化发育生物学、比较和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古生物学等方面手段,对禾本科这一典型辐射性类群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5方面重要进展:1.针对禾本科中存在争议的类群(如BEP谱系等)开展了深入的系统发育研究,完善了禾本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确定了主要谱系的起源和分化时间;发现类群辐射广泛存在,并贯穿于禾本科进化的各个不同阶段;2.发掘出一批不同时代地层中保存的禾本科化石材料,结合古气候和古地质证据对其中几个关键辐射事件(如温带竹子、稻属两次快速辐射等)发生的时间和地质气候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证明辐射性分化与环境和气候事件密切相关;3.揭示适应性辐射过程中物种的基因组动态和规律及其可能的适应机制,证明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变异在重复基因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基因调控在物种适应和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4.通过研究与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家族的起源和遗传发育机制,揭示了一些关键基因家族(如Gst,GA和ASR等)在基因数目和功能上的变化及其可能的适应意义,证明基因突变、重复和调控模式变化等对物种分化和适应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适应性辐射进化提供了研究基础;5.利用稻属及其近缘属种为对象,创制了大量人工杂交和多倍化的实验材料,建立和完善了开展适应性进化研究的理想体系,为进一步从形态、基因和基因组水平揭示植物适应性辐射的规律和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项目实施4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共发表(含接受)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51篇,16篇论文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Plant Cell、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Molecular Ecology和Evolution等国际知名刊物上。项目执行期间,培养了42位博士和20位硕士,组织了3次大型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30多次应邀在国际重要会议上作报告。

与会专家审阅了相关材料,听取了项目主持人和主要成员的结题汇报,并进行了详细提问和认真讨论。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任务,总体评价为“特优”,并建议对项目中一些关键前沿问题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附件下载:

位于北京西部香山脚下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我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 ©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ICP备16067583号-12 网站管理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香山南辛村20号
  • 邮编:100093
  • 电话:010-6283 6086
  • 传真:010-6283 6095
  • 电邮:lseb@ibcas.ac.cn

语言切换